2013-08-05
【筆記】配音工會配音培訓班第14期(9)
自這個禮拜一,也就是第八堂課開始,概論的課程結束,我們開始進入錄音室了。
那麼,為什麼會沒有第八堂課「聲音的自然力度」的筆記呢?
是因為第八堂課的老師不太希望課程內容公開,希望我們聽聽就忘掉的關係。
所以很抱歉,沒有辦法在網路上發布第八堂課的筆記。
但是第九堂課比第八堂課精彩--第九堂課我們終於開始上麥了。:)
第九堂課是王希華老師和陳季霞老師的「基本配音技巧(國語劇)」。
上麥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情。開 Skype、RC 來說話,這種事很多人做過。
然而實際進到錄音室,那種感覺絕對是坐在教室裡面聽聽老師的經驗,所想像不出來的。唯有真正坐到配音員的位置上,方能體會到臨場的緊張感,以及興奮感--沒錯,雖然很緊張可是也很興奮,因為終於可以嘗試像配音員般在配音員的工作場所裡配音了。
國語劇和我們平常看的日本動畫不同。顧名思義,演員說的原本就是國語。只是出於演員本身口齒不清,或是現場收音效果不好,因而需要再次配音。既然演員都在說國語,國語劇的台詞無法隨意變更,每個字的對嘴需求也就更加嚴格。不能只要求頭尾對準,必須要求每個語詞的同步。
配國語劇也有好處。一來少了台詞的變更性,配音員不必煩惱臨時變更台詞的事情。二來,多數不會有外國作品那般需與原音競爭的問題。三來,配音時有演員的國語可以參考,較容易理解情況。
--說是這樣說,不表示配國語劇有比較簡單。
在配音時,配音員有四種東西可以參考:腳本、原音、畫面、時間碼。
腳本是理所當然的;原音要是聽得懂,自然能提供語氣、語調上很好的參考;畫面是觀察所有反應,同時也是觀察嘴型的重要資訊;時間碼可以作為應該在何時開口的有效依據。然而無論是哪一項,雖然都能提供部分訊息,卻也都無法完全依賴。沒有哪一個是有了就可以配得好,甚至是對到嘴的。
對配音而言,最重要的是「對話的節奏」、「狀況的氣氛」。
在我們看來,配音是「在正確時間配上適合的聲音」,但站在角色的立場,他們是在說話。透過腳本、畫面等等來掌握都可以。只要能抓住對話的節奏,讓角色做出反應、一來一往,多半就能很好的對到嘴了。
......多半。ಠ_ಠ
實際上,會令你分心的事情有很多。
首先,你會在意腳本上寫什麼,接著你會很在意原音播什麼。可是等到確認了台詞、聽到了原音,早就過了要對嘴的部分;有時抓住了節奏,結果一注意到別的東西,就完全亂了。
所以對於整個狀況的專注力是很重要的。
不是要去在乎有沒有對上,而是注意這個狀況下人怎麼說話,而去說話。
...當然啦,現在科技進步,是否真的對上嘴,其實也沒差了。
所以啊,很多藝人現在也搞配音了。反正他們只要講得出台詞就夠了。
我在對嘴時雖然沒有太大的問題,但那也是看了好幾次的畫面的關係......
一般來說,台灣配音員上工的時候,是不太可能有機會一個畫面看上 N 遍。這是台灣配音員很強的地方,也是台灣動畫配音工作一個很詭譎的地方。你有這麼多的作品,卻只用很少的配音員,讓他們在這麼少的時間要完工。
那當然結果就是,配音員其實超強,可是作品還好。畢竟人再強結果還是有限。
在王希華老師那邊,由於時間有限,我們有機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練習對嘴。
不過比起情緒起伏,老師更希望我們用原本的聲音將台詞念清楚。
到底什麼是「原本的聲音」?聲音要怎樣才能放開來?
老師是建議我們可以先唱歌,邊唱歌邊調音,找到自己最適合、最輕鬆的聲音。
所以蔡偉鼎老師說要用卡啦ok教我們發聲,是有道理的呢--0_0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